产教融合部
首页 | 部门概况 | 新闻动态 | 校企合作 | 合作项目 | 高教研究 | 规章制度
栏目导航  
 高教信息 
 改革动态 
 理论创新 
 应用型高校研究 
 产教融合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研究>>应用型高校研究>>正文
 
     
 
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基于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思考(结合长春工程学院的做法)
2024-11-15 16:30 王文华,张邦成,张文华,郭瑞,赵静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体系,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长春工程学院多年探索与实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以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引领专业内涵建设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助推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

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确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具有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显著特征。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体系,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

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立德树人为思想统领,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全方位,构建了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推进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 新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二)应用导向的办学定位清晰明确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强化评估分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审核评估指标强调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应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相契合,应建立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灵活规范开展专业优化和调整的机制,评价指标更关注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情况。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须进一步明确立足地方、彰显应用的办学定位,努力做到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固确立

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持续提升教师产学研用和工程应用能力、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推进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强调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建立健全校企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将工程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助推教师积极走进企业、服务企业,找准科研方向,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推进地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应  

(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提出的五个度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五个度包括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与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五个度,不仅涵盖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

(六)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充分体现

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是衡量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地方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这些指标都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的体现。

二、影响地方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具有地方性、适应性及教学型、应用型等显著特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主要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经历着从数量的增长向追求质量的转变,影响地方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影响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一)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是按照学科体系进行设置,部分专业招生、就业情况偏离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不能充分考虑产业链需求,及时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也主要是依据学科规范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与产业链对接等问题考虑并不充分。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根据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产业的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规范。

(二) 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目前部分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中实践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能够结合工程实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人较少;教师对新经济进程中的技术变革、培养需求不敏感,教师工程教育素养急待提升;教师的科研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受职称晋升驱动,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需求并反哺到人才培养。部分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尚不能较好地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

(三)校企协同育人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的实验室装备与实验组织方式不能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及时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企业由于生产运行负担较重以及对学生生产实习安全责任和流动性强的担忧,普遍存在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如何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需要进一步创新协同育人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近年来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化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推动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此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落实2018 版人才培养方案2022 版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坚持五育并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行业服务性强、影响力大、认可度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方向

2015 年,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学校经过充分论证再次明确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为基础工业行业服务的办学特色,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2018 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2019 年获批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2020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

(三)深入开展专业内涵建设,筑牢高质量人才培养根基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聚焦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需求,以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为牵引,深入开展专业内涵建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布局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构建八大工程建设,整体推进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创新与实践,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筑牢学校高质量发展根基。

1.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筑牢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之基

学校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牵引,提出不评也建的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两面向、三融合、五共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设置面向基础工业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面向区域经济需求;专业建设做到校政企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教师与工程师融合;校企共同 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验室和基地、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造了企业深度参与、项目立体融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2.实施专业布局优化工程,筑牢高质量人才培养专业之基

在聚焦吉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行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学校以新工科建设项目为抓手,实施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工程,提出专业+人工智能的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新理念,以满足相关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将人工智能引入通识类课程、融入专业类课程、嵌入第二课堂。土木类专业实现了建造智能化、水利类专业实现了技术智慧化、地勘类专业实现了数字智能化、电力类专业实现了控制智能化,总体上实现了人工智能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以来学校新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智能建造”“智能运输 工程”“智能车辆工程6个战略性新兴本科专业, 形成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专业发展新格局;开展工商管理”“工程造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专业招生,开设数字建造微专业试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复 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了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3.实施课程体系建设工程,筑牢高质量发展课程之基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重实践、重能力、重素质为特征的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到落实 OBE理念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再到坚持五育并举2022 版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持续改进。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阶段、三个平台、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主线,打破学科界限,按照工程逻辑构建双创、工程师岗位训练模块化课程,搭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人工智能+ 专业课程的学习成果导向课程平台,培养学生解决 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按校内培养和企业实践两个阶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螺旋进行,形 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保证了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 社会相应岗位职业要求。

4.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筑牢高质量人才培养人才之基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协同工程,而实施这一工程的关键是教师。学校通过调整教学与科研政策,引导教师从以晋职与岗位聘任为导向的被动科研转向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主动科研,鼓励教师追踪产业技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产业的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融入教材、课堂与实验室,以服务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己任,从事高质量的教学与科研,从而实现自身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更新与提升。同时,为提高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采取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作为职称评聘必要条件、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校企联合建设课程、支持企业在校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教师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开展工程师大讲堂、举办教师沙龙等措施,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工程素养,从而实现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

5.实施信息技术融合工程,筑牢高质量人才培养技术之基

《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 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搭建创新型智慧化的教学新环境,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对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在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开展教师专项技能培训、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智慧教室等系统性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从以往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发展到多媒体教学与智慧教室组合使用。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表达、讨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6.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工程,夯实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之基

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工程,建立政府推动,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创、资源共享的互利互赢长效机制;建立了3+1+1(毕业后1 年延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建卓越班订单式人才培养爱迪尔珠宝班”“中交二航班”“新能 源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交替培养青岛青软实训班等全方位多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社会满意、企业认可的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2014 版和 2018 版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建设课程,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共同组建教师和工程师教学团队,共同解决工程问题,通过专业实训、创新实验、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的五环节筑基,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7.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程,夯实高质量发展创新之基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始终坚持立德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魂、产业为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确定横向立体融入、纵向贯通全程的改革思路,构建课训赛创, 四位一体的双创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双创金课工程、专创融合示范工程、双创实践四个一工程,实现了课堂教学项目化、学生学习实战化、双创教育全程化;构建多元协同,三创融通的双创实践体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打造 内培外引,专兼融通的双创师资队伍,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创建精管智评,全程量化的双创评价体系,精准覆盖每个师生,课训赛创 全要素纳入、数字化全过程动态评价,实现了双创教育全过程管理的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持续改进提升双创教育质量。

8.实施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构建工程,夯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之基

紧扣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目标,全校课程每年根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进行课程达成情况评价,每年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抓住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关键要素和主体,构建了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立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学院本科教学评估5个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类别;通过对在校生问卷、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调查和专家评价等途径,建立了校内外结合,专项评估与日常监控相结合的常态化质量监控机制,以及监控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敏捷响应有效改进再监控评价”“三闭环的质量持续改进循环机制,实施全方位、多维度、校内外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地方性的根本属性,要求我们必须要扎根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面向区域和行业需求,明确发展目标以省校、城校共生发展模式,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各门类布局结构和特色定位,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关闭窗口
 

攀枝花学院产教融合部  电话:0812-337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