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霞,赵岚)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直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责与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使命上,尤为注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故在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工作中有着先天的动力。但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为整体并深入持续地融入人才培养中还尚显不足。“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层次不深和不可持续等问题。该模式以产业为导向,通过将产业、学校、科研机构、赛事平台和创新实践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度与广度的人才培养途径。本文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探讨“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指向
(一)人才培养滞后企业实际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因在校期间实际操作和实习机会不足,导致其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比较欠缺。例如,预订系统的使用、旅游线路规划、客户服务等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数字化和科技能力不足,旅游业数字化和科技化迅猛发展,但高校未能及时培养学生具备数字营销、数据分析、在线预订等方面的技能,导致毕业生与行业趋势脱节;跨文化沟通和语言能力不足,旅游业涉及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交流,培养的学生缺少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技能,在国际交往中面临挑战;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可持续旅游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高校人才培养未能足够强调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相关知识;领导和创新能力不足,旅游业往往需要具备领导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但高校未能充分培养学生在团队管理、问题解决和创新方面的能力;行业洞察力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无法及时传达行业的最新趋势、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无法应对变化;人际关系和客户服务能力不足,旅游业强调良好的客户关系和服务,但高校未能充分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客户服务方面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内容偏向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课程设置不足,使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旅游企业实际操作经验;学习评估方式偏重理论测试,主要以考试、论文和课堂演讲等形式进行,缺少以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为主的测试方式。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教学内容标准化,强调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的传授,在培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的发展机会,难以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入探索;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学生难以选择与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相关的选修课程,导致学生缺乏在特定领域深入发展的机会;教学方法过于一致,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阻碍他们发展个性化的技能和才华;学生实习安排缺乏多样性,多数集中在传统岗位,学生只会接触到有限的旅游业务领域,无法获得非传统和创新领域的发展机会,无法全面了解和体验不同的工作,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化技能的提升,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化的职业发展。
(三)人才培养缺少科研支撑
有些应用型高校存在着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是“应用型”,那就应该以教学为主,往往忽视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前沿的科技成果,才能满足用人市场需求。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把科研当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而现实情况却与这一要求大相径庭。有些应用型高校忽视科研机构建设,导致科研机构严重匮乏;高校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经费支持等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各项资源有限,导致科研资源也非常有限,无法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足够科研条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通常需要兼顾教学和科研,因缺少科研平台使教师在科研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难以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因缺少科研平台,与产业在科研方面联系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科研机会,严重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他们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高。
(四)人才培养学科竞赛体系性差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类学科竞赛体系不完备,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组织、培训和指导,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科竞赛因其种类少、项目单一以及专业教师指导能力有限,导致学生无法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进行选择,同时又没有明确的方向,更无法做好充足的赛前准备,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科竞赛学分置换和奖励机制不完善,学生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时间,导致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兴趣,更无法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五)人才培养专业和“双创”教育融合低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和“双创”教育融合低,主要体现在:融合课程匮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充分融合创新创业元素,学生在专业课程中虽然学习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内容;“双创”平台不足,与旅游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创客空间、孵化器等“双创”教育支持平台严重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创业能力;创新文化缺失,由于缺乏融合的创新教育,“双创”导师和资源不足,导致学校缺乏浓厚的创新文化、专业导师指导和资源支持,造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业信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跨学科合作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跨学科合作,旅游“双创”更是需要围绕科技赋能产业的角度来思考和开展,但由于旅游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没有良好的融合,更谈不上与多学科开展交叉融合建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多学科的综合创新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学研赛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产”,即产业,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市场;“学”,是高校的基本功能,所有的教育工作,最终都将归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此它在“五位”中居于核心地位;“研”,能够保证人才培养与最新的科技成果对接,是保证应用型人才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重要保障;“赛”,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一课;“创”,即创新创业,是综合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1.产业对接,弥合人才鸿沟:重塑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企业实际需求的问题,高校应积极开拓产业合作与实践机会,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和实习机会,尤其是新业态岗位和轮岗机会;加强数字化与科技能力培养,开设包含数字营销、数据分析、在线预订等内容的课程,引入虚拟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旅数字化和科技应用,保持与文旅行业趋势的接轨,不断培养学生数字化与科技能力;提升跨文化沟通与语言能力,强化跨文化交流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文化体验活动等,为他们提供语言培训机会,不断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技能,使其在国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学生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组织讲座、论坛,让专业人士分享可持续发展实践,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领导与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引入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力;增强行业市场洞察能力,开展行业讲座、研讨会,邀请业界专家分享行业趋势、市场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行业报告,培养他们文旅市场敏感性和行业洞察力;拓展人际关系,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引入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管理等课程,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客户互动,不断培养其人际交往和对客户服务能力。
2.学以致用,突显个性: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为了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以及重共性、轻个性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平衡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促进学生在旅游领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强化实践教学,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引入实际操作、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弥补或替换过多的理论知识传授;实施多元化评估方式,在学业评估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除传统考试外,引入实际场景模拟、项目实践、技能竞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设置个性化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行深入学习,引入个性化课题研究、创业实践等,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引入小组讨论、项目合作、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拓展多样性实习,不断拓展实习机会,涵盖传统和创新领域,与多个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安排,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积累经验,培养综合素质;开展导师制与个性化辅导,指导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职业发展目标,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开拓行业合作与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参与实际旅游项目的规划和执行,从中获取实际操作经验。
3.研究融入,搭建平台:拓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维度
为解决人才培养缺少科研支撑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全面建设科研平台,为旅游学科等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提供师生开展科研的平台,配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材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科研条件;优化分配科研资源,在高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科研资源的配置,将科研纳入高校发展战略,为科研工作分配合理的经费、场地和人力资源;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制定教师科研支持政策,鼓励教师专注科研,设立科研团队,分担教学任务,创造更多时间和条件从事科研工作;开展产业合作科研,与旅游产业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合作项目,将企业实际问题纳入科研课题,学校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研智力支持,使科研成果更贴近产业需求,促进产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设立科研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组织科研讲座、竞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课程与科研融合,将科研元素融入课程,提供实践性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科研过程,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4.竞赛创新,项目多元: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竞赛生态
针对人才培养学科竞赛体系性差,尤其是旅游管理类学科竞赛体系不完备等情况,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系统规划和组织学科竞赛,设立学科竞赛管理机构,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学科竞赛,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涵盖不同方向、层次的竞赛项目,给予学生多元选择;培训专业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竞赛指导培训,提升他们的指导能力和竞赛项目设计水平,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创新竞赛项目多样性,扩展学科竞赛项目的类型和内容,涵盖知识竞赛、实践项目、创意设计等多个领域,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实施和优化奖励机制,设立学分置换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通过奖励学分、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供赛前准备支持,提供竞赛前的培训和准备支持,包括技能培训、项目指导和模拟比赛等,确保学生能够有充足的准备,展现最佳状态;开展实际需求的产业式竞赛,将竞赛项目与实际产业需求结合,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情境和经费资源等支持,使竞赛更具实用性;激发学生兴趣与愿望,通过推广成功案例、校内宣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兴趣,提供更多展示成果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的愿望。
5.创新融合,跨学科合作: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双创”教育质量
为解决人才培养专业和“双创”教育融合程度低这一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课程入手,加强平台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发设计融合课程,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要素融入专业课程,在核心课程中增加创新案例、实践项目等内容,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够应用于创新实践;建设创业支持平台,设立专业领域的创客空间、孵化器等创业支持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导师指导和创业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校企合作,与旅游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类项目,将企业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和研究,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创业技能;鼓励创新思维,设立创新竞赛、创意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激情,提供奖学金、荣誉等奖励,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开展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专业间的跨学科合作,组织多学科团队,解决旅游行业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训“双创”导师,为专业导师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培训,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辅导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打造校内创新文化,建立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沙龙、论坛等活动,推动学校形成积极的创新文化。
(二)“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高校,其旅游管理类专业在培养旅游领域应用型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院拥有旅游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省一流本科专业,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围绕“产学研赛创”五个方面,重点打造“以实践为导向”的“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四维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四维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新时代文旅人才,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打通,将“产学研赛创”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第1—2学期为校内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与行业认识、体验性实践(厚基础),第3—4学期为专业理论和方向技能课程学习与嵌入式职业认知实践(奠技能),第5—6学期为专业方向特色课程和管理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与嵌入式职业拓展实践(强能力),第7—8学期为毕业论文(设计)与专业岗位实践和综合实践(重综合)。通过构建产业学院“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两种学习环境,实施“书院制+导师制”两种管理方式,引入“创客工作室+企业实际项目”。通过“四维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拓展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需求无缝链接。“产学研赛创”五个方面具体实施如下:
1.以“产”为导向,构建新文科“产业学院+书院”双院育人模式
(1)成立文旅书院,培养文旅产业高素质人才。实现“产学研赛创一体化”,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跨院、跨专业组建文旅书院,开展“文文融合”“文工融合”等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美学、文学等人文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将“两山理论”“美丽中国”等重要论述融入旅游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建设文旅融创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文旅企业实践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类专业与中国旅游集团、长白山集团、宋城集团、乌镇集团、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华住集团等国内外百余家企业签约,成立并获批省级示范文旅融创现代产业学院,同时,按照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细分方向对应成立长白山现代产业学院、冰雪旅游现代产业学院、智慧旅游现代产业学院、国际金钥匙学院长春分院、酒店数字化现代产业学院、会展现代产业学院、旅游文创现代产业学院、长旅宋城现代产业学院等校级产业学院,与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实施“行业-专业-就业”三通立体交互式产业学院育人模式,把行业需求、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3)开设新文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文旅企业新业态人才。坚持文工、文理、文文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理念,与校人工智能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等联合开设智慧旅游、酒店数字化和旅游文创等创新实验班,培养新业态文旅人才。
2.以“学”为中心,构建个性化育人模式
(1)实施个性自主实践教学体系。将传统“3+1”改为“1.5+1+0.5+1”的“‘理论’-‘理论+实践’-‘理论提升’-‘综合实践’”的四维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识性、体验性、专业岗位、毕业综合实习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习集中自主和分散自主两种个性化选择模式,结合学生兴趣和能力提供专业岗位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所需的文旅企业和岗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2)实行班导师制个性化管理。为每位学生配备由学业、双创、行业和学术四位导师组成的班导师组,根据学生学习、实习、考研、就业和创业等个性化成长进行针对性指导;出台班导师管理规定和激励考核制度;学生评价采用行、企、校多主体过程性综合评价。
3.以“研”为推力,打造校内外教科研平台
专业获批成立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文旅教育与产业研究中心、长春文旅产业融合研究中心、长春冰雪产业研究院、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和吉林省新旅游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文旅教育与产业研究中心是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别立足休闲经济和文旅产业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研究;长春文旅产业融合研究中心,是与长春市文广旅局共同创立,聚焦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长春冰雪产业研究院,是与长春市文广旅局和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创办,聚焦冰雪产业、冰雪旅游研究,致力于冰雪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吉林省新旅游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和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是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获批,聚焦“新旅游”,围绕旅游新业态开展专利导航研究工作。
4.以“赛”为桥梁,搭建“知能”检验平台
积极开展文旅学科竞赛,连续两年举办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文旅大赛(导游大赛和旅游创新策划大赛),由于参赛高校和选手众多,获教育厅审批同意将文旅大赛纳入吉林省教育厅学科竞赛目录,这为全省高校积极开展旅游学科竞赛和提升学生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搭建文旅大赛“三三知能”检验平台,狠抓学科竞赛;构建“学科基础+专业+双创”三类学科竞赛体系,配备“行业+企业+院校”三类指导教师,完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育人目标,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5.以“创”为引领,构建专创融合育人体系
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单独设置5~10学分,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实际项目、孵化企业等形式进行学分置换;设置创新创业发展基金项目,学生可以通过项目申请,获批基金支持;设置省级和国家级大创项目结项成果奖励办法,以上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不断努力的热情。依托校创客中心,创建了旅游WAN视觉形象设计和旅游停雁视频摄像策划等旅游创客工作室,构建了由“双创”课程、创客项目、“双创”比赛、“双创”实践基地、大创项目所构成的“五创”育人体系。(《中国高校科技》2023年第12期)